CN
|
EN
梁家恩:从AIoT这个视角看待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打造
年度会议
道农
2018/04/23
摘要:
“2018中国绿公司年会”于4月22日-24日在天津举行,主题为:智能商业时代 高质量发展与价值创造。云知声创始人兼董事长CEO梁家恩出席【全会-AI专场】并演讲。

  “2018中国绿公司年会”于4月22日-24日在天津举行,主题为:智能商业时代 高质量发展与价值创造。云知声创始人兼董事长CEO梁家恩出席【全会-AI专场】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梁家恩:

  大家上午好。云知声做的工作跟云交互有关系,也跟地平线做的芯片有关联性,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更多的是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结合在一起,AIoT,从这个视角看待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打造,从这个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

  现在已经是AI第三次的浪潮,如果还是谈技术,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必须放到一个场景里重新看待第三轮AI浪潮的机会,跟过去会有什么不同,先把这个场景定义出来。

  一个大的背景,现在的消费跟产业升级,国家意志和整个产业的动态来说都非常重视。推动产业升级跟消费升级,一个是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银联和京东的大数据分析,一线城市的消费仍然占据将近一半的份额,但是准一线和二线、三线以下的城市增长非常快,代表着我们会有更多的用户进入到消费领域里,他们代表更多的变化。

  另外一点,消费群体的变化,70后为主导最后会变成80后、90后为主导的消费模式。80、90后主导消费的模式,重视的点跟过去的使用价值第一位不一样,可能更重视体验的价值以及认同的价值,在这种价值的驱动下消费升级。

  技术演进的路线,人工智能的趋势是两起两落。第三次浪潮,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产业界的力量起到主导的作用,推动这个事情。过去两次浪潮都是科技界的人推动,所以落地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另外的演进趋势,IOT,物联网的概念在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已经提出来了,物联网的概念一直做不起来呢?移动互联,物联网时代很自然的延伸,变成场景化跟智能化,我认为最大的壁垒是整个物联网缺少一种智能的技术支撑这么大规模的连接中的协同和交互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很难把物联网做起来。

  从人工智能角度来说,假如不能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技术停留在实验室,不能在产业里生根发芽,刚好在这个时代进入到AIOT时代,AI和IOT发生碰撞和融合,本质的问题是通过连接建立一个数据,通过数据再产生一个智能,才能形成闭环。有这个闭环之后,整个消费和服务、生产链条才能比较紧密的打通,产业的变革我们认为是从这个大势出来的。第三次AI浪潮可以看成天时地利人和,时机已经成熟,地利,消费和产业升级拉动,人和,不管巨头还是创业资本聚合,一轮新的产业变革即将到来。

  产业变革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会从没有AI的阶段到Powered by AI阶段,再到Created AI。通过这个时代过来的时候,开始只是把PC的东西装进去就可以了,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大的演进路径,PC时代,基本上不会考虑AI的因素,没有个性化的东西,移动时代把数据加入进来,做了优化,包括搜索、输入法,在移动应用里已经有一些优化、应用被AI做优化,这个阶段从移动到IOT转变的阶段,数据的深度和维度比移动时代腰身的多,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浅层的优化,而是做重构,重新思考这个事情。终极的形态,AIoT的时代,需要重新设计,从AI的视角,数据的视角做应用,未来会创造很多今天看不到的应用和产业,这是终极的状态。

  AI打造企业竞争力的时候有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把感知和交互能力解决掉,物联网如果交互能力不能解决,规模就会受到限制,变成全民都能用起来的终端状态。云端也会发生比较显著的状态,多终端的协同。如果不能发生协同,管理非常费劲,还要引入认知的能力,过去的内容跟服务跟人绑定在一起,提供服务,认知能力如果不够强大,用户的服务体验不能提升上来。第三九各部分,云端跟终端打通之后有很多数据反馈,数据反馈回来之后重新思考整个企业的运营跟设计,才能形成生产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到用户端,这是完整的闭环。这个闭环非常大,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做下来的,每个环节里有很多挑战,终端里的挑战我们认为就是感知跟交互,如何提升用户的体验,我提两点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物联网的交互必须要统一,能统一物联网交互的点我们认为就是语音交互为主导的交互方式,有可能未来是多模态。第二点,面向物联网终端的智能芯片,可能需要做的成本非常低,功耗非常低,需要做到一瓦以内甚至几十豪瓦的芯片,才能撬动起来。

  第二点,云端的服务,一个是多终端的协同,另外一点是认知的优化,如果没有认知的优化能力,内容服务实际上非常难有效的输送到用户这端来。打通之后,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更需要知道物联网所感知的世界更丰富,更有深度,我们有大规模的真实数据以后,就知道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不像过去很多靠专家的经验判断,有可能判断是错误的,有可能是对的,数据告诉我们之后,可以更加精准的判断究竟用户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如何做重构和优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决策会引入越来越多的AI的因素。

  基于这三点考虑,经历了六年的实战,一直专注于物联网做人工智能服务,我们做了几层努力:第一层是核心技术这块,用大数据的支撑平台引进各种方面应用层的技术,包括信号处理、识别、声纹、理解、合成以及翻译等等技术,只有把这些技术解决之后,才能解决产业的问题。云端如何增加协同的能力,对数据更深度的了解,协同,包括在手机、穿戴设备和家居、车载设备,如何通过设备的ID以及声纹认证打通在一起。终端的应用变化分成三层考虑,最底层是感知问题,包括声音和图象的问题,就是视觉、听觉,这两个问题打通之后,才能颠覆交互的模式,因为过去的交互是触屏主导,已经比过去进步了很多,为什么有了触屏交互以后,3岁的小孩到80岁的老太太都可以使用手机,规模才能起来,变成物联网设备以后,就会有很困难的交互问题,因为已经没有触屏了,有的没有办法触达设备,只能通过自然交互的方式解决掉,把语音交互模块打通,两个作为基础,才能把AIoT应用展开。未来整个物联网的应用是场景化跟个性化结合的,会有丰富的想象。要承载交互的应用空间,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芯片支撑,2014年开始布局云端新的方案,云端做什么改造,终端做什么变革,用什么芯片承载我们所做的交互和未来物联网的应用,芯片这块要抽象一些,通过指令级出来才能解决芯片通用化的问题,这是云知声产品体系里方案的设计。

  目前为止,经过六年的时间已经把两块打通,一块是服务的应用,包括医疗行业,协和医院,近百家的3甲医院都用语音交互做病例录入和病例分析、质检。下面是语言学习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出现,不直接做终端的应用产品,因为未来可做的东西太多了,终端未来不像手机这块是永远做不完的布局,跟各个硬件的厂商做合作,包括业内的美的、格力、海尔这样的企业,中国的六大厂商,达到量产的方案都是提高的,在一定的意义上也被拿到一个爱普兰核心奖,表彰我们技术的创新。应用的打通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完整的形态,内容跟服务带有认知和协同能力的基础,到达终端用户上面。

  如何通过AI和数据视角看到这个问题,把这个打通掉会成为一个循环迭代的闭环,才能够把这个带起来。认为未来IoT的规模一定是十倍甚至上百倍移动互联网的规模。打造竞争力的角度,AIoT有非常强的感知能力,第二点产业的变革会从目前的阶段重点在Poweder by AI阶段。底层数据的之仍合理解就会很多。

  邓锋:

  这场的主要是AI,但是你带来了很好的东西IoT。我最近关注IoT和AI的分量不断调整,AI在不同的时间点,位置是不一样的,移动互联网优化到IOT时代变成Powerd,为什么AI在IoT领域,作用起的很高?IoT也是刚刚开始蓬勃发展,是不是IoT发展好之后,连接、部署,之后AI的作用才能真正出来?

  梁家恩:

  IoT概念十前之前已经出来了,其实没有做起来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掉,一个是交互,是统一的,第二个问题,IA的价值,当数据打通之后我们有没有可能管理,把它的价值发挥出来,AI和IoT的结合是非常好的结合点,定位是AI和IoT结合,把服务和应用端打通。

  邓锋:

  我看你的PPT挺激动的,PC阶段是Willtvel,IoT时代,其实并没有好的平台生态系统,我个人认为,IoT时代,如果谁做好了硬件和软件的借口,包括互联、优化,计算架构的改变,从端到云还有边缘都做好了,是千亿美金的公司。你们公司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怎么又加了很多应用,还要做硬件的东西,是不是太宽了?

  梁家恩:

  AI应用可做的空间太大了,不是一个公司能做做下来的,所以我们很多厂商合作,像平安集团,很多服务公司,AI解决交互和连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有效的内容服务打通,定位在中间这部分,而不是直接做后端的各种应用,做不过来。

  邓锋:

  这套平台对在座的企业家能有什么帮助?

  梁家恩:

  如果想要做一个应用,可以很快的加速把IoT新的创新产品落地的速度,把交互跟后面的数据连接服务打通,我们一直致力于打磨这个方案,到现在四年的时间,在工业级的应用得到验证,包括美的、格力,他们的标准高于消费级的应用标准,空调机要有六年的质保时间,这种要求非常高。

  李志飞:

  我们做技术,技术要应用到各个地方,关于平台和爆品之间的关系,谷歌以前的策略是平台为主,自己的爆品为辅,这是以前的时代。今天看智能音箱,谷歌目的是为了推广AI平台,平台为辅,爆品为主,狂推自己的音箱,我们也用它的平台,AI要大规模的应用,到底是平台为主还是平台为辅,还是爆品?

  梁家恩:

  我的判断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概念,一个是应用,一个是后面方案的支撑,这块会有交替的阶段出现,如果没有应用的演进,想象的空间远远比后台大的多,后台技术挑战非常清楚,非常困难,但是应用的空间要靠后面努力创造出来的。AI这块,不是我们一个公司的想象力能够覆盖的了,我们希望通过跟各个厂商合作,把大家的想象空间打开,但是如果底层技术不够扎实,就算想到了也做不到,所以在这个阶段,像音箱的提供会有很大的驱动。

  李志飞:

  你们很相信平台,到底是服务一百家还是四、五家做?

  梁家恩:

  我们从比较刚性的场景垂直行业打通,比如家电这个行业,我们最早取代遥控器开始的,包括最早跟乐视做交互,跟空调做交互,可以考验我们在整个工业界的生存能力,必须达到工业化的标准,不能降低,有这个基础,后面才能比较好的做应用层的扩展,应用层的扩展我相信未来的使用空间会大的多。

  余凯:

  一般来讲,过去历史上一开始先推平台难度会比较大,因为没有建立自己,平台的号召力是欠缺的,阿妈农一开始先做闭环,把A口打造出来,成为非常成功的爆品,艾科背后的平台非常具有强大的能力,三星很多都进来了,我们不断的看到先做闭环,再做平台。一开始先做平台会很难,比如有的企业,百度缺乏标杆性的爆品,做OS相对来说落地很困难。特别对于初创企业,比如面对美的、格力这些企业,你们之间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它会提出定制化的需求,让你离你的平台思维越来越远。还有云端的连接,他们都会说私有云,现在大家都被互联网洗脑的差不多,都知道数据很重要,不会让数据到你的云上去,对小企业,要建立一个平台,难度是非常大的,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梁家恩:

  我非常认同您说的概念,AI假如没有闭环验证,是活不下来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去做点的时候,也是通过应用的验证来打磨后面的系统,现在定义Poweder by AI的阶段,目前所能看到的应用和点先把这部分做好,能不能达到美的、格力所要求的语音交互在原厂意义下,低功耗意义下的水准,往前走一了步,这一步显然不能达到要求,现在提出来应该把云端加上去,这是闭环叠加的过程,包括我们做芯片的时候的逻辑,不是先把芯片做出来,再去用他们,到底美的、格力厂商愿不愿意搬运,或者用户认不认可这个形态,他认可以后再变成芯片去计算。我们如何用应用定义硬件,这个形态叠加过程中。我们的叠加逻辑,不是把自己做的整个闭环完全做,要跟合作伙伴做,但是我们专注在比较擅长的这块,不是不做闭环,而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把闭环做通。